近时,在翠苑四区党群服务中心,5岁的畅畅第一次主动向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泥趣作品;豆豆小心翼翼将蚯蚓模型埋进自己搭建的“泥土城堡”,轻声说“这是它的家”——这场由浙江省恩宝基金会与西湖区慈善总会资助的“谷粒童伴”发育迟缓儿童支持项目课堂,正用自然的力量创造奇迹。
为破解发育迟缓儿童因语言、运动、认知、社交发育迟缓而影响自信心的共性难题,杭州暖心公益发展中心组建专业研发团队:康复专家设计感觉统合训练动线,特教老师制定个性化支持策略,自然教育师将泥土触感转化为教具,心理教师嵌入社会情感技能游戏。
“一节90分钟的活动课程,我们迭代了9版教案,而且还要持续优化”,课程负责人小飞蓬展示“泥土魔法课”的研发笔记:针对触觉敏感的儿童,团队测试了十余种泥土材质;为让自闭症孩子理解“蚯蚓松土”,老师用侧切面生态模型带孩子微距观察。这种专业精神吸引了杭州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师生深度参与,在课堂中实施“1名特教师生+1名儿童”的精准支持。
课程现场,科学设计的自然游戏悄然促进儿童发展:捏塑湿泥训练手部肌群,挖掘“宝藏”改善手眼协调 ;通过“泥土寻宝”游戏,激发孩子表达欲;蚯蚓模型与真实土壤对照,建立“生物-环境”逻辑链;小组合作布置“泥土小世界”,壮壮主动帮同伴递树枝。
“这不是简单的玩耍,每个环节都有康复目标”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治疗长庄老师强调。当发育迟缓的丁丁在特教志愿者辅助下跟随音乐跺脚,当选择性缄默的舟舟通过放大镜观察泥土结构后露出笑容,专业支持让“不可能”变为“我能行”。
我们要让特需儿童在春风里打滚,在秋叶上作画,在自然游戏中长出能力!谷粒童伴计划持续招募普通儿童与项目学员结对参与课程,用包容性环境促进社会融合。
此刻,孩子们捧着装点着树叶石头的“泥土小世界”合影,勋章在胸前闪闪发亮。这片曾经令他们不安的湿润泥土,已然成为浇灌成长的沃土——因为当专业力量与自然魔法相遇,每颗星星都终将找到自己的光芒。
